返回首页

燕塞湖—山海关岩浆作用及旅游观察路线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3-06-13 11:24   点击:61  编辑:admin   手机版

路线:基地―燕塞湖―山海关―基地

任务:

1)观察岩株及岩脉。

2)游览燕塞湖,了解秦皇岛市的水资源。

3)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海关。

预习内容:

1)侵入作用。

2)本书第五章人文地理、水资源、旅游资源。

No.23

位置:燕塞湖采石场。

意义:深成及浅成侵入岩观察点。

观察内容:

1)正长岩岩株。

2)正长斑岩岩脉。

3)辉绿岩岩脉。

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先远观石英正长岩侵入体的规模、颜色、节理及正长斑岩岩脉、辉绿岩岩脉的特征,然后每个同学打3块标本(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和辉绿岩各一块)进行岩性描述。

1)石英正长岩以岩株状侵入,出露面积约1km2,风化面呈灰黄色,新鲜面呈浅肉红色,矿物组成主要为正长石(约80%)和石英(约7%),含少量黑云母(约5%)、角闪石(约2%)和绿帘石,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正长石,斑晶大小约6mm×12mm,晶体中心呈灰白色,向外过渡为浅肉红色;基质成分为正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颗粒大小0.6~1mm。

岩体中可见偏基性的析离体,直径大致为2~6mm,颜色较深,颗粒较细,形状不规则,边界呈过渡状态。岩体中节理较发育,节理面平整并普遍有绿泥石化,呈浅灰绿色。

2)正长斑岩呈脉状产于石英正长岩中(图版Ⅲ-5),岩脉产状335°∠58°,脉宽3~5m,风化面为灰色,新鲜面为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正长石,粒径大多为2mm×5mm,含量约10%;基质中间较粗,为隐晶质,往两侧变细。在侵入接触带发育约10cm宽的玻璃质冷凝边及围岩受烘烤而颜色变浅的烘烤边(图版Ⅲ-6)。

3)辉绿岩岩脉沿石英正长岩体的节理侵入,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面为灰绿色带有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约60%)和辉石(约30%),辉绿结构,块状构造。岩脉中部粒度较粗,为1~2mm,往两边变细,过渡为隐晶质。在岩脉与岩体的接触部位,明显可见冷凝边与烘烤边,颜色都变浅。岩脉宽1.5~2m,走向330°,倾向北东,倾角75°~80°,岩脉中构造节理发育并延伸到围岩中。

在辉绿岩岩脉中局部可见杏仁构造和气孔构造,前者较多。杏仁体断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直径大多为3~8mm,成分以钙质为主。气孔较细小,直径多数为2~3mm,个别的接近10mm。

重点与难点:岩浆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及岩性描述。

时间:50分钟。

思考题:如何理解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边与烘烤边?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No.24

位置:燕塞湖。

意义:游览燕塞湖,了解水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观察内容:

燕塞湖,又称石河水库,建在山海关区西部小陈庄山口以北约700m处;1972年4月16日破土动工,1975年6月28日建成投入使用,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等综合效能的中型水库;流域面积560km2,约为石河流域面积的91%;总库容6800万m3,防洪库容4700万m3,兴利库容5163万m3,年调节水量1.01亿m3。

自水库建成后,入库洪峰流量超过1000m3/s的有4次,其中最大的为4250m3/s(1984),经水库调节,石河下游的山海关城、京山铁路等均未发生洪水灾害。水库不仅起到防洪的作用,而且向秦皇岛市的4个水厂供水。1980年至1985年间,水库总供水量达2.71亿m3,其中城市供水1.43亿m3,年均供水量2384万m3,农业供水1.28亿m3,年均供水量2130万m3,一度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状况,为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燕塞湖还是个很好的旅游景点,湖水碧波荡漾,清澈透明,湖岸悬崖峭壁,奇石林立,漫山的青松翠柏倒映湖中。若乘坐汽艇,穿行于蜿蜒曲折的河谷中,就会使人感觉如进入仙境一般,沿途可见“母女峰”、“龙女浴日”、“杏岭银屏”、“鱼跃龙门”、“华佗采药”等景观。

No.25

位置: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

意义:游览天下第一关,参观长城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观察内容:

山海关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位于秦皇岛市区东北约17km处。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构筑长城,同时建造了山海关古城。因其背靠燕山,南临渤海,雄关耸立其间,故得名“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

山海关古城地势险要,山海间距仅有7.5km,古往今来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山海关长城位于万里长城的东端。万里长城以浩大的工程、宏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山海关城系土筑砖包,城高14m,厚7m,周长4km,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形成“锁关金锁接长城”之势。全城有4 座主要城门,东门叫锁东门,西门叫迎恩门,南门叫望洋门,北门叫威远门,东西两门外有延伸出去用于加强防卫的城圈,称为罗城。这座古城是包含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和古代军事城防建筑的一个综合体,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别具一格的组成方式、情景交融的构思寓意、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构成了具有“山”、“海”、“关”特色的优美环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由于地处关隘,又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故称“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关城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高13.7m,东西宽10.1m,南北长20m,分两层,第一层高5.7m,第二层高8m。在城楼的北、东、南三面有68孔箭窗,平时关闭,用时启开。城楼上挂有巨幅横匾,匾长5.9m,宽1.55m,上书“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这5个大字系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由进士、著名书法家肖显所写,这块原匾存于楼内第一层。楼内第二层的匾额系清光绪年间(1875年)王治复制,楼外匾额系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杨宝清摹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