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盐从那里来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3-01-31 21:17   点击:284  编辑:admin   手机版

盐从那里来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用大海的海水晒盐,用盐湖的盐水晒盐,用盐泉的咸水煎制食盐.当然,今天我们还用海水和盐湖水制取食盐.也有一部分加碘精制食盐,是从另一种途径得到的DD由开采岩盐加工而成.

岩盐,也叫石盐.它就是一种特殊的石头,也是一种用途非常大的矿物.岩盐透明或者半透明,很容易敲碎,有点像冰糖,但是是咸的哦.岩盐埋藏在地下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深度,经常和石膏、芒硝、还有钾盐哇一起作伴,它们都是好几千万年以前,因为海水或者湖水蒸发结晶形成的.

说起岩盐的开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聪明的科学家利用了岩盐能够被水溶解的特点,工人不用下矿井,就把盐采出来了.是这样的,工人叔叔从地面上钻井到地下几百到几千米,一至钻到岩盐矿的下部,再下一根大钢管用水泥固好,然后在大钢管中插一根小管子,又从大管子中注水,水流到盐层中就把盐溶解成了盐水,盐水就沿小管子返回到地面了,这个过程就叫“溶解采矿”,是现在先进的采矿方法哦.

采到地面的卤水通过管道汇集到地上的几大池子,加入石灰呀、纯碱呀,使盐水经过沉淀净化去除各种杂质,就可以送到制盐厂生产食盐了.科学家又充分利用了盐水的流动特性,运用管道输送制盐厂,省力又省钱吧!

现代食盐的制造是使用的“真空制盐”技术,纯净的盐水注入蒸发罐,高温蒸汽通过热交换方式给盐水加热,使盐水中的水份蒸发掉,盐就结晶出来了.科学家又运用了液体在低气压条件下,沸点降低的原理,采用降低蒸发罐中的气压的方法,降低热能的消耗,使盐尽快结晶出来.这就是“真空制盐”技术.

制盐是连续生产的,刚生产出来的盐是还是一种盐浆.要用离心脱水的方法甩去多余的盐水,返回到蒸发罐中回收利用.脱水后的盐还是湿盐,要用干热的压缩空气吹干.干燥后的盐如果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就可以包装发运了.如果是用来食用的,还得有一个关键的工序DD“加碘”.人如果缺碘就会患上“碘缺乏症(IDD)”,大脖子病,智力损害什么的.

加碘后的食盐经过包装,运输,然后才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

氯离子与钠离子的反应中能得到食用盐,其他的盐由其他反应得到。

海水晒出来…

有海盐,井盐

晒的,化学制的……

海里

王晓青的技术成就

王晓青于1928年至1954年的26年间,一直从事湖南及邻区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踏遍了几十个县的山山水水,调查了20多个矿种的上百个矿产地,编写了几十份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报告,并编制了10张局部地区的地质、矿产图件,为填补湖南及其邻区的地质、矿产资料空白,为提高湖南及其邻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做出了显著贡献;掌握了本区丰富的地质、矿产实际资料,在地质界老一辈中被誉为“湖南通”。

当王晓青于1928年春进入湖南地质调查所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随田奇等调查湘潭县上五都(地名)锰矿的特征和远景。他们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该锰矿是红土中的硬锰矿结核,矿石呈肾状、肠状和网结状,因而不同于沉积型的层状和似层状锰矿床,其规模和远景都逊色于沉积的层状锰矿床。接着他们调查了湘潭县五里堆纤维石膏和岩盐矿,查明了该膏盐矿产在第三系,石膏矿层的顶板和底板均为含岩盐的青灰色页岩,膏盐层共厚1米左右,从而查明了此矿的地质特点并评价了其价值。他们又调查了益阳县板溪锑矿,进而对著名的新化县锡矿山锑矿做了研究,指出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是由上泥盆统锡矿山灰岩组成的背斜轴部,远景颇大。此后在20世纪30年代初,王晓青对桃林铅锌矿、黄金洞金矿、大文山锡砷矿和湘乡县铅锌矿等,均一一做了调查研究,并分别写出调查报告。在掌握了大量矿产地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为了把“点”连成“面”,王晓青等在粤汉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长沙、宁乡、湘潭、湘乡、衡山、邵阳六县进行了区域性的地质调查,编写了六县地质志,编绘了相应的地质图。这是湘中地区首份大面积的区域性地质成果,对提高本区地质研究程度和开展找矿工作起了重要作用。王晓青在临湘地区的地质调查中,在浅变质的板岩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从而确定此板岩层时代为寒武纪;在涟源地区的考察中发现了奥陶纪的笔石化石;在浏阳县的调查中发现了二叠纪乐平煤系底部硅质岩中含磷高,颇有远景。此后不久其他地质学家在湖北襄阳和贵州开阳也相继发现了磷矿层,于是“三阳(浏阳、襄阳、开阳)开泰”流传一时。王晓青在湘东北临湘、平江和浏阳等县地质矿产调查的基础上,跨越洞庭湖到达湘北的华容和常德等县开展野外路线地质填图工作,编写了长沙―常德地区地质报告,并编制了相应的地质图。

1934年王晓青去四川考察回来以后,对湘潭县谭家山、永兴县马田圩和白头狮等地煤矿,资兴县三都煤矿和瑶岗仙白钨矿,郴县柿竹园多金属及钨锡矿,茶陵县邓埠仙钨矿,桂阳县黄沙坪铅锌矿,以及湘东南的汝城和桂东等县的矿产资源概况,均一一做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有些矿产查明了其成矿时代和特点(如煤矿,有些确定为属上二叠统乐平煤系――马田圩、白头狮;有的确定为属侏罗系――谭家山、三都),有些查明了矿床成矿特征和规模,对进一步认识和开发湘东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20世纪30年代,王晓青在对湖南各地各种矿产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与编写了总结性的巨著――《湖南铁矿志》(1934)、《湖南锰矿志》(1935)、《湖南钨矿志》(1937)及《湖南锑矿志》(1938),后三部他都是第一作者。

抗日战争初期,王晓青对湘西南地区元古代板溪群中的金矿和邻省贵州锦屏、天柱等县的金矿,进行了广泛调查,首次发现了南方变质岩系中有金的成矿作用和形成金矿的有利条件。找到了板溪群中的含金石英脉,进而编写了“湖南的板溪群”和“湖南金矿的分布”等研究报告。抗日战争中期至后期,王晓青填制了北起泸溪县,南至湘桂二省交界的道县,西至湘黔省界,包括九个县范围的湘西南地区地质图和矿产图,这是本区的第一张地质图和矿产图,从而填补了湘西南地质的空白,为开发边远的湘西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王晓青领队赴湘西北石门和桑植等县进行地质填图和矿产资源调查。在石门地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有工业意义的锰矿;在桑植地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由泥盆系砂岩构成的风景奇美的石林和石炭系灰岩形成的溶洞,溶洞中赋存有奇特壮丽的石笋、石钟乳和地下暗河等,现今这些地区已被开辟为湘西北的风景旅游区――张家界。因此,他是揭开湘西北地质―地貌特征奥秘和开辟张家界旅游区的先驱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晓青满腔热诚为建设服务。1950年,王晓青赴河南调查平顶山煤田,他在调查报告中确切地肯定“平顶山是个好煤田”,从而为国家开发平顶山煤田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勘探队队长任上,为评价和肯定水口山是中国大型铅锌矿之一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王晓青于1954年被任命为中南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后,深入各普查、勘探区进行全面调查、指导工作,认真审阅各普查、勘探报告,严把质量关,向上级和有关部门积极提出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合理化建议,为推动中南地区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